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战略问题!
发布机构 | 引航咨询(Pilotage Consulting)
原创作者 | 李忠心
本文编辑 | 一棵白菜
2025年上半年年报出来了,德邦扣非亏损3344万元,安能净利润4.7亿元,全年完成10亿净利润基本是板上钉钉了。安能诞生的时候,德邦已经是快运巨无霸,在过去十五年间,两家公司都经历了多轮大的战略调整,有正确也有错误,对整个行业都有很强的参考意义。
第一阶段
迷茫的巨头,稚嫩的挑战者
(2010-2013年)
德邦在2010年超越天地华宇后,就一发不可收拾,不仅突破了零担企业的25亿收入的魔咒,而且把天花板迅速拉升到了100亿。2012年-2014年的收入和利润分别为60.5亿、86.3亿、104.9亿,3.7亿、2.7亿、4.7亿,毛利率分别为23.3%、18.3%、17.8%,纯零担的日均货量也达到了1.6万吨/天,无论是收入、货量、毛利还是净利,在那个时期都是无敌般的存在。但2013年后,德邦整体战略陷入了迷茫,在快运领域看不到对手,看到了增长的天花板,所以开始多元化搞快递。
(数据来源:上市招股书)
这一时期的安能还处于战略探索期,2013年之前商业模式还没有确定下来,仅停留在专线整合阶段,营业额在2个亿以内。加盟制快运的萌芽还没有出现,行业的主流还是德邦、天地华宇、佳吉、新邦这些直营的快运企业。
总结:这一阶段的德邦是最舒适的,安能则处于商业模式的探索期。
启示:没有足够强的竞争对手,企业会陷入战略迷茫,需要主动寻找坐标。
第二阶段
领头羊战略失焦,新星冉冉升起
(2013-2016年)
2013年11月德邦正式开始布局快递,2014年是第一个完成年度,从收入数据上看,2014-2016年快递业务增长迅猛,从4.96亿增长至40.96亿;但同时期的零担收入仅仅从94.01亿微增至106.82亿。公司整体收入从104.93亿增长至170亿,但毛利率急剧下降,从17.77%下降至13.41%,净利润也出现了不小幅度的下降。可以很明显的看到,多元化带来的问题,快递业务把公司整体毛利和净利拉低。
(数据来源:招股书,快运收入剔除整车)
在德邦深陷多元化困境时,安能找准了自己的商业模型,即加盟版的德邦,用3年时间实现了10倍的货量和收入的增长,并一举在2016年底实现了零担货量对德邦的超越。根据引航咨询推算,安能2013-2016年全年货量分别为40万吨、112万吨、280万吨、450万吨。2016年,安能也开始做快递,因为规模还没起来,这一阶段的主旋律依然是快运的高速发展。不算快递,安能快运从起网到盈亏平衡烧钱的规模在10亿以内。
(数据来源:安能早期商业计划书&行业调研)
总结:德邦用足够厚的底子掩盖了多元化难题,安能则找准了商业模式增长迅猛。
启示:只要战略正确,增长是摧枯拉朽式的。
第三阶段
安能生死劫,德邦吃老本
(2017-2019年)
这个阶段安能的快运已经实现了盈利,2018-2019年毛利率分别为13.0%和14.4%,好日子才刚刚开始。
但安能步了德邦后尘,在快运没有实现规模化盈利的时候,贸然开始多元化做快递,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,多次面临现金流断掉的风险。这是安能发展史上最艰难的阶段,2018年公司整体扣非亏损达16.1亿,2016和2017两年的亏损预计也不低于10个亿。
2019年下定决心壮士断腕的时候已经烧掉了40亿左右,大头是快递烧掉的。与安能不同的是,德邦的快运有较强的盈利能力,快递快运共用履约资源,掩盖了快递亏损的问题。因为不够痛,所以比安能更能忍,更能坚持。
(数据来源:上市招股书&调研推算)
德邦2018年正式转型大件快递,并在年初完成了IPO,这一阶段的德邦快运盈利能力虽有下降,但仍在较高的水平。2017-2019年快运毛利分别为17.64%、19.06%、14.37%,直到2019年才有了明显的下滑。
2019年之前快运市场的新势力还没有形成气候,老玩家华宇、佳吉进入了严重衰退,安能困于快递亏损,德邦快运的产品竞争力在市场还是一枝独秀。到2019年的时候,形势变化很大,安能放弃快递恢复战斗力,新势力顺丰快运、壹米滴答、中通快运经过2-3年的磨合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,这时候德邦快运的竞争力已经不复存在,毛利自然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。
2018年,快递收入以113.97亿超越快运的112.06亿,这时快递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业务。不考虑上市当年报表的特殊性,快递的毛利徘徊在7%以内, 2019年快递的报表收入达到了146.67亿,规模效应并没有释放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总结:德邦依然能抗,但安能的多元化险些丧命。
启示:没有绝对安全的现金奶牛业务的情况下,一定不能多元化,否则再好的主业也会被拖垮。
第四阶段
安能震荡,德邦持续下滑
(2020-2022年)
安能在2019年关停快递后,及时做了战略调整,在2019-2021年收入和利润的都实现了不错的增长,其中上市当年2020年是这个阶段报表最好看的。但2022年收入增长停滞,净利润大幅度下滑,出现了超过2个亿的亏损,发生了重大的业绩震荡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安能选择在双十一低调上市,行业内几乎没有宣传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这一阶段的德邦虽然净利润有不小的波动,但扣非净利润是持续恶化的。公司整体毛利率2020年到2022年持续下滑,并且几乎逼近了10%的红线。按照当时的口径看:快运收入持续下降,到2022年已经下降到了96.01亿,为近10年的最低值,剔除整车等业务后收入不到90亿;毛利也持续下滑,下降到了11.98%。快递收入虽然从2019年的146.67亿上升到了207.85亿,但毛利率依然没有突破10%,规模效应依然没有释放,这说明德邦口径下的快递业务有很大的问题。到2022年初,德邦并京东并购,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总结:德邦已经压不住新势力,安能聚焦快运获得新生。
启示:聚焦才能产生更强的产品竞争力,如果规模越大,毛利下降,则说明产品组合战略出现了问题。
第五阶段
安能规模效应释放,德邦吃光老本
(2022-2025年)
2022年安能继续变革,调整了管理层,并且实行极致的聚焦战略,票均重量从2022年的93.4公斤下降到了2025年H1的75.3公斤。单吨结算成本从2021年765.2元提升到2025年H1的824.7元,提升幅度达到7.7%。毛利率从2022年的7.82%提升到2024年的15.91%,净利润实现了从亏损2个亿到净利润8.3亿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京东并购德邦后,净利润持续增加,2021年1.48亿,2022-2024年分别为6.49亿、7.48亿、8.64亿,是历史上利润最好的一个阶段。这给外界了一种错觉,以为曾经的那个德邦又回来了。尤其是2023年财报调整了产品统计口径,快运重新成为了主力业务,快递从207亿被调整成了27亿。
但通过分析毛利率指标我们不难发现,这个阶段的毛利率也是在持续下降的,从2022年的10.19%,持续下滑到2025年H1的5.33%。这一阶段的净利润几乎全部依靠砍期间费用,尤其是管理成本来实现。管理费用从2021年的27.8亿下降到了2024年的12.4亿,管理费用占比从2021年的8.86%下降到2024年的3.08%,直到2025年H1的2.7%。
虽然历来江湖上都吐槽德邦管理费用高的问题,但在短期内砍掉60%,并没有带来竞争力的提升,反而把基本功给砍没了。所以2025年上半年,虽然费用继续降低,但毛利已经下降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,净利润也出现了扣非的亏损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总结:德邦彻底吃光老本,安能聚焦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启示:极致聚焦产生极致的竞争力;费用不是越底越好,追求求短期报表会损害长期的竞争力。
新阶段
安能遇新瓶颈,德邦需重做战略定位
(2022-2025年)
2025年安能交出了历史最好的半年报,净利润达到4.7亿,增长10.7%,年度净利润有望超过10亿。但细看其他指标可以发现比较大的隐患:货量增长6.2%,增速放缓;毛利率从2024年的15.91%下降到15.6%,说明产品竞争力遇到了强竞对,被拖入价格战。
期间费用占比从7.24%下降到5.33%,净利润的增长主要依靠砍期间费用实现。安能接下来需要在快运市场与主要竞争对手拉开差距,核心业务的规模可能需要再上一个台阶。另外当核心业务利润已经足够大且稳定时,可以考虑第二曲线业务。
德邦则交出上市以来最差的半年报,扣非净亏损3300万,更可怕的是毛利跌到了5.33%,虽然收入实现了11.43%的增长,但收入含金量已经严重不足。经过了快运和快递双业务的多次调整,再加上京东快运的并入,德邦已经陷入了“核心业务不明确”的困局。接下来若想突破,必须放弃对收入和净利润这些表面指标的追求,找到能够建立行业竞争力的“核心产品”,盯住毛利率不低于15%,且持续具备上升趋势,保证规模效应持续释放,才是正确的战略。
总结:德邦陷入迷茫,安能增速放缓,需要重启增长。
启示:安能需要做加法,德邦需要做减法。收入和利润增长不一定是好事,毛利率的持续增长才是企业追求的核心指标。
大总结
两者都犯了提前多元化的战略错误
但安能战略调整更及时
安能发展史上曾经有两次主动放弃增长。其中一次是关停快递,导致2019年对比2018年收入几乎是持平,从53.32亿到53.38亿;第二次是2021-2023年,收入分别为96.45亿、93.35亿、99.17亿,三年变化不大,甚至在2022年允许收入下降。而德邦对收入增长的追求一直崩的比较紧。无论是自主发展阶段,还是并入京东之后,只有在2022年并购的时候放缓了节奏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总体上来讲,两者都犯过提前多元化的战略失误,但由于安能的危机威胁到了生存,舍弃也更果断。至于上市后那段危机,更应该归因为管理问题,并不是业务竞争力的问题,所以调整起来也就比较快。
而德邦由于快运基本盘比较好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掩盖了问题。2019年之前,依靠老产品的竞争力创造的利润支撑收入增长;2019-2021年竞争对手变得非常强,老产品的竞争力不再,报表看起来很难看;2022-2024年则通过大幅度砍管理成本支撑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。
补充说明
两者虽属同一赛道
但模式有差异,很多数不宜直接比
首先是收入的不可比,德邦是直营,计算的是全链条收入,纯快运和大件快递的端到端价格大约是2.5元左右;而安能计算的是中转+派费,不包括提货和支线以及加盟商的净收入部分,计入报表的收入大概是0.7-0.8元左右,两者相差几乎是3倍。
其次是期间费用,尤其是管理成本不可比,德邦的管理费用远高于安能,个别年份甚至不到德邦的30%。近3年由于德邦管理费用大幅度削减,安能期间费用大约是德邦的50%-60%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德邦的总毛利额一直是远高于安能的,就算是到了最差的2025年H1总毛利额也是高于安能的,但差距一直在缩小,从前几年的不到30%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0.4%。所以整体上感觉是德邦比较“厚”,就是指毛利额比较高;但同样又很“重”,指的是业务复杂,管理链条长,人数多,管理成本高。
(数据来源:年报)
写在最后:德邦和安能都是物流行业的翘楚,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,也都犯过致命的战略失误。通过后视镜模式,通过总结两个巨头过去十五年的经验和教训,给行业提供宝贵的教科书般的实战经验。我们无意评价任何时期的战略决策的好与坏,只是通过数据做参考和分析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